星期四, 3月 08, 2007

五通高度Bottom Bracket Height


讓我解釋五通落差(BB Drop)、五通高度(BB Height)的區別。 五通落差是自行車車輪的中心點的離地高度減去到五通的中心點的離地高度所得的距離,一旦車架做好了,它就固定了,因此它是最明確的。
但是,五通高度因為容易觀察所以被廣泛採用。它是指當單車的兩輪著地時,五通中心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但這個距離是可變的,例如只要使用較粗大的胎,它的距離就會加大。

有一種說法,認為較小的五通高度就是降低重心,因此增加了騎乘的穩定性。我不同意這個理論,因為對單車而言,重心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提高或者降低單車的重心對騎乘的穩定性影響不大。

對三輪車或四輪車而言,低重心是很重要的,因為高速過彎時產生的離心力可能造成車輛翻車。但是,當二輪式車輛傾斜過彎時,實際的離心力是順著車體往地面施力,對單車的抓地力有所增益。


Picture from the [UK Tricycle Association website.]

你很少聽到或騎自行車或摩托車過彎時向外翻車的;通常的情況是,如果騎士的向內傾斜角度太大,車子會滑出去。此外,他們也會因為水、冰或鬆散礫石等路況失去抓地力而滑倒,但不會發生喪失重心以致於翻倒的情況。

如果重心真的是個問題,自行車將更難騎;一輛自行車不到21磅卻得承載一百磅以上的騎士。真正的重心位置應該在騎士身上,約略是離地四英尺左右;競賽式三輪可以證明這個觀點。這些迷人的機械,在美國很罕見,過彎時很不穩定,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確保高速過彎時不翻車。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在提高或降低五通高度對自行車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因為真正的重心仍然非常高。

對登山車或Cyclo-cross單車來說,較高的五通高度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有助於單車通過崎嶇的地形。較高的五通有較高的踏板的免觸地高度(pedal clearance)是另一項好處,但使用卡踏後這項問題也不若1980年代顯著。

較高的五通高度的一個缺點是,當你停下來時,雙腳比較難接觸到地面。
(以下省略)

文字及圖片出處:http://davesbikeblog.blogspot.com/2007/02/bottom-bracket-height.html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文中提到 "較高的BB不會影響過彎的穩定度", 的確如作者說,只有看過人過彎側滑,絕少聽說過彎向外翻車".
我的想法,過彎側滑不向外翻車包括幾個原因,其中抓地力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全然是因穩定度足夠,會側滑或向外翻車乃是抓地力與穩定度的對抗,哪一個先不足而造成危害,過彎時抓地力通常是個較大問題,以多側滑少翻車佐證較高BB不影響過彎穩定度,仍有待商確.

另談一下文中沒提到的直行(包括平路和下坡,on-road & off-road); 較高的BB就有可能影響騎乘穩定度; 因BB越高, 重心相對較高(坐墊相對也要調高),行進時遇到坑洞、障礙物, 或煞車時(尤其在下坡路段),即會增加前翻的機率.

作者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在提高或降低五通高度對自行車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因為真正的重心仍然非常高。
本段話可能會有誤導;坐墊會分攤部份身體重量沒錯,不過操控時身體的主要重量還是在踏板,重心會落在BB上(或BB附近);說 "提高BB穩定性影響不大,因為真正的重心仍然非常高" 恐怕有些以偏蓋全.

匿名 提到...

我以前的SCHWINN鋼管車架設計適合避震行程63mm,這樣設定BB中心離地面高度約29cm,但我裝上一支行程100mm的RST前叉後,BB中心離地高度33~34cm,實際騎乘差異:1.越野時大齒盤當然更安全囉 2.頭管抬高當然更舒服囉 3.高速或比較障礙的路面壓車相較不易 4.直線行駛穩定度高(也許是軸距變長) 5.越野過彎差異不大 6.騎乘效率比不上原車。

上述前提是我用前叉改變BB高度,如以車架設計幾何改變BB高度,上述第3可能可不適用,第5項可能有待商確!

另以小弟變更前叉(不是下坡前叉)設計長度提高BB高度的作法會有一個隱憂,其頭管受力會大大改變,無法預知車架能否承受的了!但換上短硬叉,上坡好施力,下坡脖好酸,操控變的好神經。

差異感受就上述六點啦!個人覺的一輛單車的設計是全方位考量,單項討論只是學術研究!實際改裝體驗也不錯玩。

匿名 提到...

"提高或降低五通高度對自行車的穩定性影響不大"

以上這一小段話,其實也隱約的說明重點,我解讀為"雖不大,但是還是會有一點小影響".

以力學的觀念去想,當兩種力量互相結合後,會產生另一種新的力,其大小及方向也會與原來不同.

相同的,我想:人車合一時,重心不能單獨計算,應該會產生另一個重心,或許在BB之上及臀部之下中間,至於真正重心點在哪裡沒人知道,只有待高手解決囉.

以上為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匿名 提到...

bb中心高度高於二輪中心高度,就操控而言會是好的嗎?其本文立意應是在不超過二輪中心的原則之下,來提高bb高度才是!

想像一下,轉彎時人體重心是放在外側腿上壓車(站在外側踏板上),當重心力量透過曲柄傳達到bb上時,再比較一下bb是高於或低於輪心那種情況能提供較穩定的操控!

aabb 提到...

以上為阿土哥代post.

Unknown 提到...

五通高度降低,在曲柄長不變的情況下,意味著坐管/坐墊必須往下調整,所以騎士身體也跟著下移,所以主要重心(騎士重心)也下移了,重心下移勢必增加過彎穩定度,否則摩托車賽何必卡普壓車來降低重心?本文作者邏輯明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