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31, 2006

早就不是新聞了.


這好像在吃蛋糕,開車太吃虧了!

via來自:Commute by Bike

我要移民.

來看看某兩個澳洲墨爾本佬的通勤路線:
eek’s commute route
jur’s commute route

via來自:Treadly and Me

靠!我要移民...

星期三, 3月 29, 2006

愛潮Love Generation

邊看邊紅了眼框...,啊!真美!

WMV影片
QuickTime完整版

via來自:Martino's Bike Lane Diary

p.s.這是歌手Bob Sinclar的單曲MV,他的官方網站也很酷...

星期一, 3月 27, 2006

被遺忘的角落 - [閱讀筆記] 「痛苦的菁英」與「快樂的阿Q」

被遺忘的角落 - [閱讀筆記] 「痛苦的菁英」與「快樂的阿Q」作者說的
首先,我個人有很明顯的反媒體、反威權、反菁英的傾向。其次,我相信有所謂的「社會的集體催眠」,所以我認為所有的大眾媒體在這方面要特別小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堅持「不要把掌握自己幸福的因素交給別人」。

星期四, 3月 23, 2006

自己的或共享?

我們都嚮往一條只有單車騎士可以通行的自行車「專用道」,但是如果我們的城市充滿自行車道,那對我們單車族真的是好事嗎?想一想...。很早以前就看過一些文章,認為自行車專用道恰好得到反效果,會阻礙單車活動的推行。

美國某些單車機構建議不要騎人行道(即使是設計給單車共用),因為反而更危險(如文後列的正反意見);英國是近年來投注最多資源興建自行車專用道的國家,最近也有很多檢討的聲浪... 。但是荷蘭、日本、德國的單車系統則傾向要騎士留在人行/單車共用的專用道上,到底哪一種比較好呢?

反對自行車專用道的人的主要理由有:
.自行車專用道讓汽車駕駛認定只有自行車道內才是可以騎車的。
.狹窄的自行車道反而讓通行其間的騎士不易操控。
.自行車道常被馬路切割,曲折或多有入口障礙,影響騎車順暢。
.自行車專用道常設計不良、缺乏維護,又常被佔用。
.自行車道讓單車騎士缺乏或忽略交通倫理及常識。
.自行車專用道造價昂貴,倒不如用來加強宣導與教育。

美國傾向鼓勵單車騎士把自己當作「一輛車」,共享道路,使用相同的號誌及交通倫理,擁有平等的路權,而不要侷限在狹窄的自行車道中。問題是,如果單車通勤的環境一開始很糟,例如一段烏煙瘴氣的繁忙公路,騎在車陣中是否是個好主意?而,我們或其他不是那麼「先進」的都市是否適用?我們的汽車駕駛把不把單車當作一輛車?

Critical Mass 臨界量」這個單車路權組織這時又浮現在腦中,這個名子的來由,據說是發起人在中國的經驗:在中國都市中有很多人騎單車,但是又沒有單車通勤設施,汽車又不相讓,每過一個路口,單車騎士會在路邊等,等到單車騎士的人數大到一定的量時,大夥兒就可以逼迫汽車讓路而安全通過路口。這個「臨界量」的概念啟發了他,他們開始在單車沙漠的大都會中「非法」集會(一開始)、癱瘓交通,藉以表達他們的需要—單車路權。

只要單車通勤的族群大到一定的量,那麼要留在單車道上或一般馬路上都沒問題。不過,回頭來,看見一個城市中充滿自行車道的指標及符號,很有鼓舞人心的功用,至少初期是需要的。我們需要一個單車的通行證,不管去哪裡?您說呢!

小帽譯的免撞守則
在自行車道上被撞
一定要騎人行道
一定不要騎人行道
十個單車通勤安全守則
單車上街頭指南
騎得像輛車
選路走
curb-hopper不得不騎人行道的心聲

星期三, 3月 22, 2006

高雄市單車通勤路線規劃建議書.

一、前言—回到未來

"Cycle tracks will abound in Utopia." -H. G. Wells
「烏托邦裡充滿單車路徑」—威爾斯(科幻小說之父)


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什麼金科玉律,不過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警覺以及生存的危機感卻逐漸在成形,連最樂觀的美國也會製作出「明天過後」這樣的電影;即使有特定立場,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甚至得到2007年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

上一個世代全盤接受塑膠製品,一意地投入製造生產,那是「人定勝天」的時代、那是低價石油的時代。而低價石油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尷尬的年代,舊式能源逐漸枯竭,而新能源又無著落,現代生活已經沒有那麼樂觀,國內某名嘴已經點醒一個情況,現在當家的一代不是你努力就一定可以享受經濟發展的甜美果實,事實上,大都是青澀的,從「青貧時代」、「下流社會」這些現象議題,維持現代生活的代價越來越高昂

國家地理頻道裡呈現原始部落的凋零,所謂的「自然人」所剩無幾,由於宗教以及政治的介入,接觸文明之後有很多又因傳染病致死,僅存「自然人」有一些選擇再度遁入森林不再出現。這些記錄影片敘述者的口吻已不再具有教化的意涵,甚至,檢討我們的文明到底要帶我們去哪裡?什麼是更美好的生活?

單車的角色一直在演變,從新奇發明、時髦玩具、普及交通工具、運動利器、休閒載具...。當中國還視單車為落後交通工具的此時,單車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城市則是進步、健康而有效率的個人載具,是人類交通文明發展的大迴轉(Turning back)。從「運輸」(Transport)到「轉換」(Transform),不管你歡迎與否,遲早一定會跟單車有更多的接觸


二、背景研究—為何單車通勤?

"The bicycle is a curious vehicle. Its passenger is its engine." -John Howard
「單車是稀奇的交通工具,乘客就是它的引擎」—約翰·豪爾德(澳洲總理)


首先,單車不是唯一最好的通勤方式,而且,汽車不是原罪。只是很多通勤路程是可以利用單車來完成,不利用單車來通勤通常是慣性、誤解,以及封閉的觀念使然。人們對騎車通勤第一個問題總是:「不累嗎?」,如果問:「賺錢不累嗎?」,是不是就不須多做解釋?

騎車通勤的好處

.健康
騎單車是很好的運動,運動傷害少,顯著提升心肺功能,提振工作精神與消除壓力,對於減重特別有效。事實上多睡與多吃並不能消除疲勞(這是農業時代普遍過勞與營養不良下的補償心理),適當運動才是現代人保持生理與心理健康的要件。

.經濟
我們在有生之年一定會遇到石油產量到達巔峰的那一天,事實上現在正要迎接高油價時代的來臨。開車通勤不但油錢、停車費、保養費、繳稅、保險費高,如果需要運動,還必須花錢上健身房或球場。騎車則幾乎免費。

.環保
汽機車廢氣是市區空氣污染的主因(在密閉車庫內啟動引擎是會致命的),如有三分之一的通勤人口不開汽機車,那麼市區空氣、噪音就會顯著改善,那也就是先進城市為何會積極推廣單車通勤的原因。越多人騎單車、越少人開車,市區環境就會更好。

.樂趣
貼地飛行的速度感、體力勞動後產生的恩多吩...,讓騎車變成一種「爽原在Nature High」的活動,比任何興奮劑都有用。回想小時候跨上單車的樂趣,騎車是恢復童心,享受人生的神奇藥方。

騎車通勤能發揮多少節約能源的效用?美國「野外Outside」雜誌專欄作家Mark Jenkins在"An Un-american Activity"文中指出:「單車是最有效率的交通工具,如果把一加侖的汽油換算成卡洛里,那麼單車騎一千英哩大概只需要一加侖的汽油,美國人只要一週兩次騎車上班,就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東的油源(約是美國石油消耗量的25%)。」

單車不會取代所有的運通,也有其限制,但大份市區的通勤是可以騎車來完成。有許多原因讓很多人還沒開始騎車通勤,紐約在1990年針對上班族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如果城市中設置完善的自行車道等單車通勤設施,則很多人願意騎車通勤;而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在網站上做作的問卷調查也顯示,不騎車通勤最主要的兩個原因是「缺乏單車道等單車通勤設施」佔36.95%與「空氣污染」佔34.58%(這個選項其實有研究指出單車通勤並不會吸收更多污染空氣)。

所以,儘管國外針對單車專用道的設置與否有正反意見,公部門如要推廣單車通勤,還是必須先投入自行車道等單車通勤設施的設置,以及推廣、教育等方向雙管齊下。為免除其規劃設計未考慮實際通勤者的需求,造成使用率低、浪費公帑或甚至造成單車騎士的傷害,故以實際使用者的觀點,進行此報告以為參考。


三、現況調查—高雄市通勤路線

(1)東西向通勤現況—以ak為例

ak上班地點在鹽埕區五福四路,家住鳳山八德路(赤山),恰好橫貫高雄東西向,也是東西向通勤的主要動線。為了公平記錄路線,兩個端點分別是,東—鳳山建國路/文橫路麥當勞,西—中正五路/大勇路市民廣場。距離依路線組合的不同約是8-10公里,以ak的習慣的通勤路線—五福路幹線為例,騎摩托車通勤平均約24分鐘,開車連同停車在巔峰時間則超過30分鐘,騎車通勤約是30分鐘,以下為各路線組合概況:

A. 五福路幹線
路線地圖
里程:8.85K
去程最大的瓶頸點在正義路接建國路到高速公路涵洞間,上班時間車輛多;回程則是五福路、中正路交會口、平交道、大順路口,以及建國路到高速公路涵洞,正義路市場附近都是車多擁擠。
這是ak習慣性的通勤路線,感覺上是最近、最快的。但是沿途無論車況、景觀都不宜人,騎車其間不有趣,只是必須忍受的通勤行程。

B. 三多路幹線
路線地圖
里程:10.3K
去程,由鳳山建國路轉澄清路,到八○二醫院轉三多路,一路到中華路再北上,接四維路、海邊路之後過高雄橋到鹽埕區。路程雖然較遠,但車流量較少,是ak通勤的替代路線,通常回程、或不趕時間時會利用。

C. 九如路幹線
路線地圖
里程:9.3K
鳳山建國路直接接高雄市九如路,一路直行,過中華路轉力行路接河東路、河西路進入鹽埕區。交通壅塞情形不若五福路幹線,但一路經過的紅燈高達50多個,嚴重影響通勤速度。

D. 中正路幹線(UrMap電腦規劃路線)
路線地圖
里程:8.4K
這是在UrMap上電腦的自選路線,里程最短,建國路接九如路遇大順路南下陸橋再接中正路往西一路達鹽埕區。不過由於目前捷運施工、中正路的分隔島阻礙慢車道(汽車一進入就塞住)、大順路口/中正路口壅塞,ak很少利用來通勤。

E. 民生路幹線
路線地圖
里程:8.9K
這條路線ak開始以騎車通勤的觀點之後,浮現的第一個替代路線。路程看起來雖然曲折,但里程數增加不多,而且民生路路幅寬、綠蔭足,是較怡人、健康的通勤路線。但是此路線也算是東西向幹線,經過的紅綠燈也不少,通勤時間無法縮減。

(2)南北向—sanjen的單車通勤路線


四、單車通勤路線最佳化—自立自強

除了幹線,可還有其他可能的通勤路線?後街小巷中是否潛藏更安全、便捷的路線?這即所謂「後街通勤路線 Back Street Routes」。走車少的小巷子空氣污染少、速度不快不會發生過度嚴重的意外,較為安全而健康是沒有問題的。光是這個理由,就應該在自己的通勤路線規劃這種通勤路線,雖然不一定全程,但找出多一點潛藏的「後街通勤路線」絕對是必要的。
而「後街通勤路線」有沒有可能是更便捷的?在這個單元中我們試圖為自己的通勤路線最佳化,記錄一些量化數據,並找出一些障礙,作為規劃高雄市單車通勤路線的參考。也許,不需要花很多金錢投注在硬體設施即可以打造便捷、愉悅的單車通勤環境。

.以ak通勤路線為例

在「後街通勤路線」的概念下,ak探尋了「高雄—屏東線鐵路」旁的小徑,這些便道原本是維修鐵路之用,但後來陸續增加的交通設施下,通常無法一線貫穿。鐵路南便道經常為帶狀公園所阻隔,如果公園可以開通自行車道,倒是將來不錯的選擇。而高雄、鳳山間的鐵路北便道保留下來、甚至加以拓寬、禁制汽車進入、還有行道樹,這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單車通勤路線,某些地圖上甚至還沒有這條路,或是斷斷續續。以下為ak最佳化這條路線,分為去程(西向)與回程(東向)兩個部份概述。

F. 鐵路北便道/前驛線
路線地圖
里程:9.5K
本路線除了建國路靠近愛河段,幾乎都是走小巷。由ak家附近巷弄接文學街,穿過正義路接水源路,任一個小巷子左轉就可以進到鐵路北便道,從此開始一路直行,車少、空氣佳,可以進行體能訓練。穿過高速公路陸橋下的便道還限制汽車通行,直到科工館對面的婦幼館這條便道才中斷,要沿著公園邊出九如路,但是不用越過馬路,走公園人行道直到平等路再左轉回到鐵路便道,不久就穿過民族陸橋下。因為鐵路機房的阻隔,便道到此終止,選擇走人行道越過鐵路進入大港街這是sanjen以往的通勤路線之一),平行鐵道向西走到底再接長明街,長明街雖然是東向單行道,但只限制四輪車輛。直到火車站才匯入建國路,至此之前的鐵路北便道穿過澄清路、高速公路、大順路三座瓶頸陸橋,一個紅綠燈也沒有,訝異吧?
過前站之後,可以上到雄中前的人行道,到了自立陸橋則右轉鑽進三德西街穿過,到中華路也從迴轉道過,閃過中華路、建國路瓶頸,由三民國小圍牆邊再度匯入建國路,直到愛河過橋,就可以左轉進入愛河邊人行/自行車道進入鹽埕區。

圖例解說

G. 鐵路北便道/後驛線
路線地圖
里程:9.6K
回程由於逆向的問題,選擇走後驛線到民族陸橋下接鐵路北便道較為方便,而本路線當去程亦可。回程由愛河接建國三路,直走到三民國小才進入圍牆邊接三德西街、繞過中華路地下道,在自立陸橋下走地下道過鐵道,這邊是西邊的鐵路北便道,向東直行可以直達後站也是不用停紅綠燈。後火車站到民族陸橋間只能走九如路,在民族陸橋下和前驛線會合,一路無停到達正義路口。

電腦最快路線與單車最佳化路線之比較
這兩條路線以安全性、健康、有趣度而言,已是ak最佳的通勤路線,有一段不受干擾的直路可以飆,可以來評量自己體力。但是便捷度如何呢?這條路線最難得、最棒的一點是因為單邊是鐵道圍牆而沒有紅綠燈,那麼這可以省下多少時間呢?以鐵路北便道前驛線、後驛線與中正路幹線、三多路幹線來比較,同樣都騎單車,記錄里程、通勤總時間、騎乘時間、平均速度、極速、通過紅綠燈數等數據,如下表:

結果是,增加的里程可以由較少的紅綠燈來彌補,通勤的時間反而節省。經過一個紅綠燈平均要增加10秒,在市區幹線上通行,紅停的時間佔到總時間的25%之多。相反的,即使鐵路北便道兩線各經過21個轉彎(而中正路幹線只轉兩個彎),因為紅綠燈大幅減少,紅停時間只比騎乘時間增加約1分鐘,所以儘管幹線的騎乘時間較少,但加上紅停時間反而比ak的最佳路線增加3-8分鐘。所以,如果可以找到一些「後街通勤路線」來大幅減少經過的紅綠燈數,那麼會是更為便捷的通勤路線


五、高雄市單車通勤路線規劃建議—打通任督二脈

公部門提出單車政策
市政府或相關公部門必須提出單車政策,包括願景、方針、目標、預算分配、計畫及工程、專責機構、大眾交通工具的支援與服務、宣導及教育計畫...,讓這些政策是公開透明的、具有延續性的、是可以被檢驗的。相信如果公部門可以提出進步而適宜的單車政策,那麼施政形象、滿意度都可以提升,因為這會促成一個健康良善而美麗都市的改造。

宣導與教育
在硬體開始動工之前或同時,就必須要加強宣導與教育,讓大眾明瞭單車通勤或旅行的好處為何?鼓勵騎單車替代開車有多少實質好處?以及勾勒單車友善城市的未來美景(國外有太多例子)。

規劃鐵路/捷運沿線腹地單車道
許多先進國家的新增自行車道是利用舊有的鐵道來鋪設,即所謂的「鐵道變單車道Rails to Trails」計畫,英國的單車路網有許多也是利用舊鐵道設置的。即使是目前仍在使用的鐵道或捷運,其沿線腹地都可以用來作為自行車道。像高雄的台鐵沿線還保留一些維護便道,其平直、少車道干擾的特性,均十分適合作為單車道之用(如ak的通勤路線),有些路段中斷是因為公園的關係,則可以打通讓單車通行。而高雄市內許多廢棄或不用的鐵道也可用來作為單車、行人共用道,例如平行於中山路到小港段的鐵道,如改設為單車道,那麼單車族就可以避開車多、污染的中山路幹線(單車族必經之痛),嘉惠廣大來往於市區、小港的單車族。
另,捷運的設置是另一個轉機,如「美麗島大道」(中山路火車站至新光路間)的規劃有包含自行車道,這是值得期許的。也希望其他捷運沿線,如果腹地足夠,在平面道路改建之際應納入單車道的規劃。

公園規劃單車穿越路徑
許多都市公園目前並不開放單車進入,而規劃單車穿越路徑並不會擾亂公園的安寧與清淨,而且不須大動土木。如果開放單車可以穿越部份公園(特別是位於通勤動線中的公園),對於單車通勤族的身心都是一大嘉惠。像高雄市的美術館公園、三民公園、科工館/老人活動中心、愛河帶狀公園、中央公園、文化中心、勞工公園等,都是重要通勤動線上可利用的公園。

打通行進障礙
許多單車道、公園或者是替代路徑入口,都設立防止機車等機動車輛進入的障礙,但也不方便單車通過,甚至造成單車專用道卻沒有單車通行的窘境。我們認為進入障礙須清除或降低門欄,讓單車方便進出,如果因而讓機動車輛跟著進入,那就必須靠取締及宣導,逐漸導正這個歪風。
另,許多通道當初不是設計讓單車通行,但是如果在保持通勤動線的順暢上,或是取道的方便性,倒是可以開放一些障礙讓單車通行。例如路道終止的階梯、天橋下的人行地下道、區隔不同車道的欄杆等,有時只是鋪一個坡道或撤掉欄杆,馬上就可以變成單車通勤路線上的便捷關口。過度的門欄會阻礙單車道實際的使用度。

道路規劃共用路面單車道
如果單車專用道、單車/行人共用道無法馬上廣泛設置而形成路網,那麼在現用道路上規劃單車道也是選項之一。可以在交通幹線之外選擇替代道路來規劃單車道,可以迅速形成單車通勤路網。不過,這不是在路上畫線、標上單車標誌就可結案,道路號誌、指標、地圖、宣導、以及良好的動線安排都是必須同時進行的。

規劃單車通勤路網及設施
單車族當然希望單車道與單車架越多越好,但也不希望因設計不良而導致缺乏使用而浪費公帑,或者只是一次硬體興築而缺乏後繼維護。路線及設施規劃的良莠、密集程度會影響實際使用狀況;過多的轉折、門欄會影響通勤順暢性,也會讓單車族捨單車專用道而使用一般道路,那就失去單車專用道的意義了。


六、附錄—他山之石
一萬英里的奇蹟(英國單車現況)
當美國不美國(美國單車現況)
荷蘭單車制度
大眾交通工具的單車政策
自己的或共享?(關於單車專用道的爭論)
單車騎士與空氣污染
鐵道變單車道Rails to Trails
15個騎車的理由
為何騎車通勤之一
為何騎車通勤之二

星期二, 3月 21, 2006

太藍了!

有時候真的很孤寂,心裡的感覺難得有共鳴及出口(我說的是單車之外的)。什麼是價值?什麼是中心價值?什麼是台灣人的中心價值?什麼是華人的中心價值?什麼是人的中心價值?繞了一圈又回來了,你為何而活?

看到對林懷民的這篇訪談,我只能默默地、孺慕地點頭如搗蒜,不是他對聯合報政治傾向的批評,而是針針刺到台灣的毒瘤。這些會給我一些力量。

我從這篇訪談中節錄兩句林懷民的話,你就知道我想什麼:

「誠品書店裡有許多座位,我看得到它的價值,它不只是在賣書而已。」
--這個價值是不是和主流背道而馳?它有沒有生存空間?

「雲門去紐約演出比到豐原來得容易」
--這也是我為什麼敢做「出國比賽」的夢,溝通不是問題,根本的還是根本的...

看一下這篇文章吧!via : 中途之家StopOver

沙塵暴中通勤by sanjen

我有個同事,他老喜歡叫我「吸塵器」,還說我是做公益事業的。
今早在開水間遇到他時,他說媒體都叫大家今天最好留在家裡別出門了,我還一路由北高雄「吸」到南高雄。
感謝他的好意,雖然沙塵暴把天空遮得好像要下雨一般,今天還因為貪睡比正常通勤時間晚了近十分鐘出門,路上機車已加速湧現,的確不像是適合我單車通勤的日子,但是就因為直覺上我今天想騎腳踏車上班,所以我還是一身勁裝地出門了,當然在中山四路和機車競速時,我有特別注意自己的心跳狀況。

那天公視記者問我在高雄單車通勤時最大的困擾是什麼時,我好像有愣了幾秒鐘,差點被他給考倒了。
倒不是因為不知道困擾是什麼,或是沒什麼困擾,而是當你決心把單車通勤當成是一種生活態度,並且從中慢慢發覺出樂趣時,所有的困擾早已不放在心上,或是早把它當作是一種必然了。
現在回想起來,最大的困擾應該是自己的晚睡的生活習慣與極差的睡眠品質吧,而外在的一切切不理想,只要心念一轉,就不再是一種困擾了,所以呢,沙塵暴的確令人憂心,但怎能擋下我出差一週後的第一個通勤日呢?

星期四, 3月 16, 2006

單車電梯?

以為荷蘭、德國、英國已經夠單車友善了?來看看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