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24, 2006
李奧波/像山一樣思考
李奧波(1887~1948)的《沙郡年記》已出版五十餘年,
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像山一樣思考>,
積累了作者三十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因為句句精華,實難斷章取義,只好原文展現....
一個深沉、來自肺腑的號叫在各個懸崖之間迴響,然後滾落山下,隱入夜晚遙遠的黑暗之中。那叫喊爆發出一種狂野、反抗性的悲愁,爆發出對於世上一切逆境的蔑視。
一切活著的生物(也許也包括許多死者)都留心傾聽那聲音。對鹿而言,它提醒牠們死亡近在咫尺;對松樹而言,它預測了午夜的格鬥和雪上的血跡;對郊狼而言,那是一種有殘肉可食的應許;對牧羊者而言,那是銀行帳戶透支的威脅;對獵人而言,那是獠牙對於子彈的挑戰。然而,在這些明顯而迫切希望和恐懼之後,藏著一個更深奧的意義:只有山知道這個意義,只有山活得夠久,可以客觀地聆聽狼的嘷叫。
無法理解那聲音中所隱藏的意義者,仍知道它就在那裡,因為在整個狼群出沒的地區都可以感覺到它,而且它使得這兒有別於其它地區。所以在夜晚聽見狼嚎者,或者所有在白天察看狼的足跡者都可以感到隱約有股寒意襲上背脊。即使沒有看見或聽見狼,許多小事件也暗示著牠們的存在:一隻馱貨之馬半夜的嘶叫、石頭刺耳的滾動聲、一隻逃命之鹿的跳躍,以及雲杉之下陰影的情況。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察覺不出是否有狼,或無法察覺山對狼懷有秘密的看法。
我自己對這一點的深信不疑,要追逤溯到我看見狼死去的那一天。那時,我們正在一個高聳的懸崖上吃午餐,一條洶湧澎湃的河流在懸崖下推進著。我們原以為看見一隻胸部浸在白色水花之中,正涉水渡過急流的鹿。當牠爬上岸,朝我們走來,並且甩動著尾巴時,我們才明白我們錯了:那是一隻狼。其他六隻顯然已長大的小狼從柳樹叢跳出來,一起搖擺尾巴,同時嬉戲式地互相毆打,以示歡迎。所以我們的確看到一群狼,在懸崖下的一個空曠的平地中央打滾。
在那些日子裡,沒有一個人會放棄殺狼的機會。瞬間,子彈已經射入狼群裡,但是我們太興奮了,無法描準:我們總是搞不清楚如何以這麼陡的角度往下射擊。當我們用完的來福槍的子彈時,老狼倒下來了,另外有一隻狼拖著一條腿,進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類無法通行的岩石堆裡。
我們來到老狼那兒時,還可以看見牠眼睛裡兇狠的綠火漸漸熄滅。自那時起,我明白了,那雙眼睛裡有我前所未見的東西──某種只有狼和山知道的東西。我當時年輕氣盛,動不動就手癢,想扣扳機;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了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
自此之後,我看到各州不斷地撲滅狼;看到許多剛剛才失去狼的山的面貌,看到向南的斜坡出現許多鹿剛踩出來的紛亂小徑。我看到每一株可食的灌木和幼木都被鹿吃去細枝和嫩葉,然後衰弱不振,不久便告死亡。我也看到每一棵可食的樹,在馬鞍頭高度以下的葉子都被鹿吃得精光。看到這樣的一座山,你會以為有人送給上帝一把新的大剪刀,叫祂成天只修剪樹木,不做其他事情。到了最後,人們期望的鹿群因為數量龐大而餓死了,牠們的骨頭和死去的鼠尾草一起便白,或者在成排只有高處長有葉子的刺柏下腐朽。
現在我猜想,就像鹿群活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之中,山也活在對鹿隻的極度恐懼之中;而或許山的懼怕有更充份的理由,因為一隻公鹿被狼殺死了,兩、三年後便會有另一隻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過多的鹿摧毀的山脈,可能幾十年也無法回恢復原貌。
牛的情況也是如此。牧牛人除去了牧場上的狼,卻不明白自己正在接收了一項狼的工作:削減牛群的隻數,以適合牧場的大小。他沒有學會像山那樣地思考,因此,乾旱塵暴區就出現了,而河流將我們的未來沖入大海了裡。
我們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榮、舒適、長壽,以及單調的生活。鹿用牠柔軟的腿追求,牧羊人用陷阱和毒藥,政治家用筆,而大多數人則用機器、選票和錢。但是,這一切都只為了一件事:這個時代的和平。在這方面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許是客觀思考的必要條件。然而,就長遠來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會帶來危險。當梭羅說「野地裡蘊藏著這個世界的救贖」時,或許他正暗示著這一點。或許這就是狼的嘷叫所隱藏的意義;山早就明白了這個意義,只是大多數人仍然不明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則留言:
看了這篇像山一樣的思考。。的確要令人常反思。。我們所謂正確的或是對的選擇到底是不是做對了事。。還是本末倒置了。。。。然而能深入思考又能做正確判斷的人。。與最後做對的事的人。。真是不多。。希望社會上常有這樣的領導者或是智慧的領先者。。站出來發言。。。才能引響與領引更多的人做正確的事。。。這樣或許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精神上心靈上不會迷惘。。只要找到路僦不怕路遙遠。。。
由於沙郡年記這本書出得早,書店裏不見得有庫存,剛好公司的閱覽室有一本,就借回家看了。
Leopold不愧是自然寫作的經典大師,那種超乎常人經驗的描述,讓人讀過後久久不能忘懷。在他那片農場裏,他觀察與實踐著心中的土地倫理,再加上一枝生花妙筆,在一個甲子歲月後的今天,讀起來彷彿她是在描述一個不曾存在的美好世界。
不過,最近好書太多,還這本書是插空檔看的,還沒讀完,或是捨不得讀完。
這一天正在思考"說故事"這件事,我發現一個出色的作家說故事的能力都很強,舉"像山一樣思考"這篇文章為例,我們的社會與學校可能只會告訴我們一句結論,像是"自然界的平衡"或是"食物鏈"之類來表達李奧波想要傳達的東西;難怪我們的學子創造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相對薄弱,因為大多數的人並不是"聽故事"長大的,更不是聽"具有啟發性"的故事長大的....
http://www.wretch.cc/blog/yfchen&article_id=6424148
陳玉峰老師"李奧波的生態意識"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