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03, 2006
關於閱讀這檔事.
by 阿土哥哥
記得我們幾個人的「作文比賽」嗎?那場山羊史上最多字數、最激情澎湃的討論,誘發了一位暱名的朋友回應道「我喜歡閱讀,並總是沉浸在書中作者的絕妙想法之下,享受著無可言語的感官經驗,每每被那些不同的想法所震驚;可是有一次,我突然被自己的這些美妙感受嚇了一跳,總覺得有些不對勁,經過了大約半年不碰書之後,終於發現了,每當某個片刻我享受著那種絕妙的閱讀樂趣時,事實上就已經停止了自我的思考,並完全臣服於作者的意識之下;我喜歡騎車,可是每次騎車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痛苦而煎熬的,其餘時間是在喘息.........」,網路上的朋友如此真誠地表達他對閱讀與騎車的感受,隻字片語都值得我深思再三。
何以享受絕妙樂趣時會反被嚇了一跳,而痛苦再三的事卻是自己的喜歡?阿桂說「許多概念、想法都在停車休息時也跟著消失不見,我甚至要刻意停下來記錄正在喘息踩踏時的浮光片羽」,可別忘了,阿桂對平面資訊的胃納量也是很大的。
讀書可以是很單純的樂趣,陶醉在作者創造出來的無垠時空中,是一種美妙的體驗,就如同您去看了一場好電影,聽了一首好歌,看了一幅好畫,就因為這種美好的經驗,人們很難不上癮,而讀書更是其中最便利的一種方式。騎車呢?它可沒有預先寫好的文本,它也不會只有單純的視覺或聽覺的刺激,它可能很累、可能很熱、可能很擁塞、可能很暢快、可能很驚奇,也可能很危險,他是一種行動,更是騎士與環境的互動,它會激發你的創意,甚或驗證你的想法,這些特性,讓我個人曾經好一陣子不斷地發表格單車致知的通勤日誌。
那到底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呢?讀了書就會「知」了嗎?做過了就一定懂了嗎?我的看法是,知難行也難,行難知也難,但知或行,或知搭配行,或行搭配知的過程,都可豐富我們的生命,增添我們的對事物認知的廣度與深度。重點是,輕鬆也好,艱苦也罷,過程中能否不斷帶給我們樂趣才是持之以恆的關鍵。書讀多了,多少可以站在別人的肩上堆疊出自己的看法,而事情做多、經歷多了,自然就會有熟練的技巧與自己的獨家經驗。
人的時光有限,讀書可以說是一種最有效與取巧式的學習方法。問題在於如何將資訊透過閱讀變成知識後,再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如此正向循環不已(還記得我畫的那張腳踏車示意圖的二個輪子嗎)?如果說我對哺草會有任何期望,就是想鼓動大家去練習、去熟悉這樣的循環。想要這樣做,第一個步驟當然還是得鼓勵大家找本看得下去的書把它看玩,接下來試著把你看完的感覺表達出來(這是化資訊為知識很重要的一小步,也是脫離作者所預設情境,建立自我想法的第一步)。我想問題就在於,自己靜靜地看完一本書容易,要發表自己看法就不會沒有顧忌。例如我家大公子,丟本書給他看他很樂意,連哄帶騙要他寫點心得讓他老爸貼到哺草會書架得意一下,免談。
有本書叫80|20原則,裏面講得不是沒什麼道理,但我老想挑戰那其中80的部分,只因為那樣才有趣,能突破50才會感覺比較不孤獨,於是失敗或碰落一鼻子灰或許是理所當然了。
單純的分享或經驗傳承,就我個人而言,已無法平衡在哺草會上面的投注,然而下一步在那兒,我總不太習慣只有80|20的80|20太過投入。加油吧!給自己打打氣,希望不用這麼早就得去找屬於自己的「卡兒哈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8 則留言:
詩人艾略特說:
我們在生活中失落了的"生命"何處可尋?
我們在知識中失落了的"智慧"何處可覓?
我們在資訊中失落了的"知識"何處可找?
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吧...
嗯,一樣的意思,詩人的表達方式果然令人遐想。
是速度嗎?
在那看似落入習慣與瑣碎的生活中 喪失了從容的細節表現--生命
知識是他人長期的智慧結晶,我們卻用快速吸收的方式強加理解它,這其中我認為頂多只是產生與個人經驗的共鳴而已,至於對於誕生它的人而言的那種創作感受(過程的總合),旁人是無從窺知的,所以我們無法感覺出"知識"其實也是智慧,如果我們在觀看他人的知識時,能保有相當相當的自主性(不要停止思考),或許也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智慧
相對於"知識"來說,"資訊"又更是速度了
我認為,語言與文字,擁有一種常人無法窺視的陷阱:當我們自以為用言語或文字在重現心中的"感受"時,其實應該是你所說的語言或寫下的文字,反過來型塑或界定你那原本游離 龐大 有生命 的"感受",換句話說,並不是說出你心中的想法,而是完成了一種創作,至於原來心中"感受"的真正實體(游離 龐大 有生命),卻在那一剎那遭到無情的背叛
這就好像,對於國外的人來說,我們都是來自於台灣(這個例子有點冷)
"何以享受絕妙樂趣時會反被嚇了一跳,而痛苦再三的事卻是自己的喜歡"
閱讀是一種快速的行為,轉瞬即過,常會進入迷醉
而騎車上坡時,分分秒秒都將自己置於其中,這或許是一種不同於智慧的完全感受;我現在知道了,那應該是蠻完美的一種狀態吧!
好一個「在那一剎那遭到無情的背叛」,這的確是在閱讀時,必須小心的陷阱。想必是有一定程度文字創作經驗的人,才想得出如此「巷子內」的話。
關於"閱讀"這檔事若以"讀書會"的型態進行,我們就是在"合作思考"的情境裡了,
合作思考最重要的一點必須將"分享心得"提昇成"討論"的形式...相信大家也都同意"討論"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引述《討論手冊》楊茂秀老師的話
「思考需要獨立,但不是孤立。獨立的意思,是思考的個體、思考的主體、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意志,不受到抹滅,不被淡化或輕視。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的經驗、知識、慾求、願望等一切的一切,作為自己思考的種子與營養,來跟別人合作,來跟別的思考的主體相互激盪、或欣賞、或批判、或感嘆、或同意、或不同意。其實,認真對人類成長的歷史注視的話,成長的美果,往往是合作思考的結果。」
補充回應匿名者所言
"語言與文字,擁有一種常人無法窺視的陷阱"
其實不只是語言與文字
就連照片也有同於語言與文字的陷阱...
其實用"陷阱"來形容,並不恰當,有一個較適合它的專有名詞"後設"
說起後設,就不得不建議 卡爾維諾 的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那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閱讀經驗
說到"後設"我就不懂了,但"meta"倒是天天都用得到。
我到是覺得,也算是自己的經驗啦,不論是寫作或攝影,總有作者所預先設定的「境」給讀者/觀者去發掘、去感受。所以挑作者真的很重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