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新聞,第四屆全國冠軍米王。
相較於美濃農民市集的活潑多樣,無米樂所表現出來的農民生活就單調多了。圍繞在稻米這件事上,主角之一的崑濱伯卻是將種植稻米融入他的人生觀,透過莊益增與顏蘭權手上的鏡頭傳達出來,從政府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等或利或弊於農民的政策,崑濱伯及其他農民朋友僅以一顆愛這片土地就應該要珍惜她的心情,無怨無悔的一直栽種著稻米。
沒有聰明的腦袋可以想出新興的行銷方法來讓稻米並得多樣多元,來獲得更多的利潤收入,若不是透過鏡頭,有多少現代的小朋友還能看到所謂的「靠天吃飯」這一件事?收割時需要排隊用收割機,排到時卻不幸遇到下雨,收下來的稻米濕氣太重,賣給加工廠只能換回本錢,崑濱伯還十分含蓄的希望提高價錢,這是在現今自我主張過度的社會裡看不到的含蓄,跟菊花夜行軍一般的艱辛奮戰只為不賠本,賺錢更是別想了。看著畫面上,賣完米回家吃那一桌冷菜飯的崑濱伯,沒有太多的失望,因為他知道明天,必定不會與今天一樣。
回過頭來看這則新聞,如果
已經看過無米樂的話你就會知道,崑濱伯是一個相當用功的人,每一期耕作都會用功的做筆記,記錄這一期用了什麼秧苗?用了多少份量的什麼藥?有沒有生的更多或更少的雜草?天氣對收成有什麼影響等等,在評比中獲得名次應不是意外,就如同在學校用功筆記的孩子可以考試名列前矛,一樣的道理。無米樂這部片子讓崑濱伯成了家喻戶曉的農民,卻沒有因此而改變了他與他的種稻生活。「一切都是天公伯的幫忙。」得獎後崑濱伯用台語說依然一貫樂觀的著。
這才是育養我們長大的農民。
8 則留言:
同感!
引一段我們的"田間管理員"賴青松先生的文章摘錄~「又見稻飛虱」與大家分享...
「終於,原本稻葉上稀稀落落的瓢蟲蛹仔多了起來,6月14日,這個值得命名為"瓢蟲日"的重要日子,在難得的艷陽照耀下,自己再度見到去年處處瓢蟲的壯觀景象,奮力追逐著稻飛虱的幼蟲。回家翻開去年的種田日記,才知道去年瓢蟲們也選擇了同樣的日子出世,更奇妙的是,6月20日,稻飛虱也在同一個日子裡,幾乎全面撤離,在梅雨季後的燦爛陽光下,劫後餘生的稻仔們努力恢復元氣,縱使只剩下十來顆榖粒,稻仔媽媽還是拼盡全力,為繁衍下一代而努力。回首來時路,種稻不過短短三年的光陰,總算把稻仔給種死了,心情有如歷經驚濤駭浪般,卻是身為農夫的必修課程吧!無意間瞥見老弟在部落格上引用的留言:天上有神明…咱農夫努力培育稻子往天空生長,就好像我們寫信給天上的神明一樣。朝天空生長的稻仔,不久後會結稻穗而俯首大地,那就是神明給我們的回信…。有種得著知音的感覺,今年,我們依舊等待天頂神明的回音…」
補充:
崑濱伯78歲,賴青松與美濃的新生農,年約33~38歲;非常期待,有更多的青年願意重新思考"務農"這件與我們的生活與文化習習相關的事,讓崑濱伯有機會將他畢生的實做經驗,以農作知識"攜帶者"的角色傳給下一代。
沒有辦法不去紀錄這些淳樸的人嗎? 但 會不會像測不準原理一樣:在你觀察的同時,觀察本身必定改變事物原來的狀態,換句話說,你只能觀察到你已經改變的狀態,就像田野觀察一樣
真正的美或許是心中深處的塑造,眾多崑濱伯們,應該擁有與我們這些外圍的觀察者完全不同的感觸吧!
就像,每次只要聽到[做人要謙虛一點]就會覺得好奇怪,這種簡約教條的看法與當初的概念已經相去甚遠了,因為謙虛與淳樸是一種說不出口的羞澀,當你打從心理讚嘆他們時,當下他們會報以一種莫名的不好意思
但,現代的謙虛,在我認為恰恰是一種自我滿意的表現(請注意,我盡量不去評價這個行為),因為當我們覺得自己不錯時,會從制約中,生出約束自己過分得意的想法,於是口出[沒有啦,大家客氣]的類似淳樸謙虛的說辭 但.....
沒有辦法不去紀錄這些淳樸的人嗎?
沒有辦法不去稱讚這些淳樸的人嗎?
如果沒有,那或許必須注意,我們離心中理想的再現近了,但卻也在崑濱伯們的身上加注我們的單向的溫情
To匿名:
如果您吃的是台灣米
請從「觀察者」的角色
轉換到與生產者直接的「連帶」上吧!
台灣有一群消費者
給予生產者的回應
絕不是單向的溫情!
台灣有一群消費者
給予生產者的回應
絕不是單向的溫情!
這樣的觀察我也認同,
但我指的是 期間多餘的自我美感
米再好,每年的冠軍米還是只會有一位。如果沒記錯之前看的資料,種一分水田,順利的話一年可以賣10萬元,但投入的變動成本達6萬元,如果老天不賞臉呢?種水稻在某些地方對某些人而言,已經不是向老天討碗飯吃而已,他們好像就是在做他們可以做,他們覺得應當做的事,伴隨著一種單純的生活美學。
五十歲那年,長年在田裡耕作的「崑濱伯」,卻因為遭到泥土裡的細菌感染而導致右眼失明,但他樂觀地說,「眼睛青暝沒影響」,即使一眼失明,他還是繼續下田工作。(引用自新聞報導)很巧的,我爺爺也是這樣獨眼做了一輩子,只是我們家沒有足夠的地,爺爺最辛苦的時候是跟別人「綁」了一大堆田來作,辛苦地養了七、八個小孩。我爸說,當時小孩生那麼多,是要生來幫忙作田的,最後還是證明,單種田是養不了那麼多小孩的,大家成年後只好往都市發展。
我現在的身份是「穀東」http://blog.yam.com/sioong/archives/2136310.html
每一年認穀三份,一穀份30台斤〈5斤*6包)
我必須負擔的風險是天災與蟲害所導致的欠收或無收。
我們的"田間管理員"領月薪,大家可以隨時去幫忙農務。
用心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的產銷方式,已經跳脫了一般的買賣關係,大家會成為朋友,甚至產生家人般的信任關係。
後續消息,崑濱伯捐了100萬,本篇文章來自海外,值得深思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