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來自:sanjen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Tim O'Reilly)提出,標幟著自二○○一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統網站:首先,他們朝思暮想的再也不是如何賣「軟體」,而是「服務」,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以開發企業用Wiki軟體而聞名的Socialtext執行長梅菲德(Ross Mayfield)做了很貼切的說明;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信任」,將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Web 2.0模式經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等新面孔,極短時間內就成為網路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然而對大部分的網站來說,「重視用戶」根本就是提升流量的基本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才是Web 2.0網站最關鍵、最獨特的成長基因?Adaptive path網站設計公司資深從業員蕭爾(Brandon Schauer)指出,Web 2.0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長尾定律」(由於通路的擴大與時間的拉長,利基產品也能賣出與暢銷產品一樣的量)、以及「網絡效益」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成功存活下來的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真正讓Web 2.0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突現式系統。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幟出了網路業者再創網路高峰的三個關鍵引爆點:社會網絡、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
出處:數位時代雙週刊,Via來自:黑羊
『歸結奧萊禮的觀點,Web 2.0具有三大特點:第一不論是鼓勵使用者參與內容創作,或是使用者之間的互動,總之所有在網站做的事,都要從使用者為中心出發;第二個重點是開放的重要性,因為透過開放的討論,才能回過頭來豐富使用者的經驗,比如說Google地圖服務,就被廣泛運用在旅遊日記的標註,或是房地產買賣的檔案中;最後,Web 2.0強調使用者網絡的外部延展性,也就是說經由服務的提供,形成去中心化的型態,像Skype網路電話,或是崛起於西班牙的無線網路服務公司Fon,就是擴展網絡外部性的例子。』
詳:完全解讀 Web 2.0--《數位時代雙週》 盧諭緯Via來自:sonata
『文中提到的「Google is most certainly the standard bearer for Web 2.0(Google 幾乎可以肯定是 Web 2.0 的旗手)」、「Sites like del.icio.us and Flickr, two companies that have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of late, have pioneered a concept that some people call "folksonomy" (in contrast to taxonomy).(像 del.icio.us(美味書籤)和 Flickr 這樣的網站,其公司已經在近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並且已經在一種被人們成為「分眾分類」(folksonomy,有別於傳統分類法)的概念上成為先行者。)」、「RSS also means that the web browser is not the only means of viewing a web page.(RSS 也意味著網頁瀏覽器不再只是限於瀏覽網頁的工具。)」怎麼樣,有沒有覺得有點熟悉的感覺?』
詳:試說所謂的 Web 2.0--小帽碎碎念
『對於像政安這樣的網路世代,下載和閱讀已經不稀奇,上傳和分享才是網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而這種在網路上的新互動模式,也正在劃分出一個被名為「Web2.0」的新時代里程碑。』
詳:Web2.0時代更個人化的網路內容上場--蔡燿駿,Via來自:路人
為便於晚上哺草會討論,阿土哥哥整理了四張示意圖如下:(阿土哥哥個人觀點,非專家意見)
2 則留言:
大家好, 在這裡潛水看文章一段時間了, 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在HEMiDEMi (http://www.hemidemi.com)申請一個關於單車文化的群組...支持!
張貼留言